教育部簡報〔2025〕第27期
上海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在上海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兩條主線,著力從政策供給、應用創新、示范引領、素養提升等方面發力,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教育新模式,賦能教育強國建設。
一、注重系統設計,強化全鏈條政策機制保障
(一)明確發展目標。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改革主題開展系列調查研究,明確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加快科研范式轉變等改革方向,確立學校治理提質增效、多元化和個性化學習支撐、大規模因材施教等目標,廣泛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教學實踐與體驗。
(二)健全工作機制。成立上海市教育系統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教育模型評測與智能倫理審核委員會等,組建專門工作隊伍,設置重點任務專班和聯合攻關團隊,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探索。組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實驗學校聯盟,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共同開展教研培訓、展示交流等活動并推動場景共建、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培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聯合體。
(三)完善政策體系。印發《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6年)》《關于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支持全市中小學廣泛開展人工智能教學實踐與體驗,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和樣態重塑。制定《中小學人工智能教學實施要求》《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試行)》等,完善資源供給,促進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學推進實施。
二、注重應用創新,助力集約化重點項目研發
(一)聚焦AI賦能科研范式變革。支持院校開發自主可信教育應用模型,研發“Q計劃—深度認知引擎”強推理科研大模型和全流程“AI科學家”系列智能體,融合完備的學科知識與超強推理能力,推動實現實驗設計、執行、驗證全流程自動化架構,支撐科研智能化需求。構建“全球AI領域前沿信號模型體系”,每天追蹤監控技術、論文、產品、資本、產業動態等全球180余項前沿資訊信號,產出行業研究體系圖譜、信號周報、趨勢看板,為前瞻性科學研究提供新范式、注入新動能。
(二)聚焦AI賦能基礎教育提質增效。研訓自主可控并具備價值觀引領、個性化學習支持、創造力培養等核心能力的“啟創·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1.0”,相關成果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能教育論壇正式發布。支持各區、校智慧教育平臺和數字教學系統接入啟創大模型接口,鼓勵全市有需求的學校和師生廣泛應用。持續推進智能教學系統、創造力評測系統等應用研發,為教學設計、教育評價等教育教學全要素提供智能一體化支撐。研究發布“小花獅”作文智能輔導系統,為蘇滬滇等地300余所學校1.5萬名學生提供服務。
(三)聚焦AI賦能教育數據基礎建設。構建教育高質量語料數據資源,協調10余所重點高校和教育考試院等單位,歸集高等教育領域7類重點數字資源語料,組織16個區160余所中小學,開展大規模基礎教育領域語料收集工作。制定并完善數據標準與治理體系,加強綜合開發與利用,形成可視化、可計算的教育數據資產,挖掘數據價值,促進教育決策精準化。
三、注重示范引領,開展多維度融合發展探索
(一)加強市級試點布局。圍繞課程與重點應用場景建設,在賦能課堂教學、提升教師能力、加強學校管理等方面設立8項重點任務,在全市層面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高地、實驗基地和研究項目,開展整體性試點與示范性應用。實施人工智能教育重點應用場景建設行動,推進上海智慧教育平臺、中小學數字教學系統等綜合性教育應用平臺的智能化升級,增強人機互動功能。
(二)激發區域改革活力。建設“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整區實施人工智能普及性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師生發展、教育評價等方面的多樣化、大規模、常態化應用。虹口區基于“數智虹教”平臺創建,上線177個教學智能體,全域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學校教育教學。閔行區構建人工智能賦能“五育”融合育人體系,創設智慧操場、AI運動吧、體測吧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訓練建議。
(三)挖掘學校應用潛能。遴選89所人工智能實驗校、12個中小學校外教育基地,重點打造13個應用場景,設立30個研究項目,開展“以模塑教、以模助學、以模塑管、以模助研、以模塑評”教育垂類應用。盧灣第一中心小學等特色案例納入《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建造“AI+深度學習館”,以學生實驗和課題全量數據為基礎,自主研發中學生科學素養大模型,開展AI賦能科學實驗教育探索。
四、注重素養提升,加強系統性教育教學培訓
(一)開展AI賦能教師能力發展行動。面向中小學教師,分層次開展有針對性的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教學專題培訓,多途徑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成長。在市級中小學數字教學系統中部署DeepSeek并接入100多個AI應用,供全市教師學習使用。已有6000余名教師使用AI進行備課,超過1.5萬名教師使用AI工具進行教學。
(二)開展學生AI素養提升行動。義務教育階段在四年級、七年級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基礎》地方課程,每周1課時,每個年級總計不少于30課時;高中階段在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要求基礎上,深化人工智能教學內容,提高人工智能教育實施質量,形成小初高連貫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舉辦長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奧林匹克挑戰賽等,促進人工智能領域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和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
(三)開展教育管理者數智領導力提升行動。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學校治理體系變革等主題,組織中小學校長數智化領導力提升研修班,強化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統設計能力、課程領導能力和學校數智化治理能力。扎實做好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的數據安全和倫理安全工作,普及人工智能安全常識,對各類大模型在教育領域垂類應用進行安全評測,推動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行穩致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