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利用優化重塑國家大學科技園契機,以“123”概念驗證體系(一個機制、兩個平臺、三個維度)為核心,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堵點、斷點、滯點”三重難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為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加速度。
“權益約定”機制破賦權堵點,激發成果轉化內生動力。深化成果賦權改革。探索“權益約定”模式,以協議方式將成果核心專利100%賦予科研團隊,明確其自主轉化權,實行“先獎勵后轉化”,提升科研團隊的轉化意愿與主導權,推動科研人員“零門檻創業”,有效破解“不敢轉”的體制性堵點難題。優化確權制度流程。修訂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專利工作管理辦法》等文件,為改革提供堅實制度保障和操作規范,采用“專利產業化+認股權”模式登記確權,與項目團隊形成長期價值綁定,有效應對傳統作價入股面臨的即時估值難題并降低國有資產流失風險,保障分享成果轉化的長期收益。強化成果轉化保障。實施“權益約定”驗證支持,市場化建設和運營概念驗證中心,聯合地方政府出資構建驗證與中試資金池,建立“無償支持+成功反哺+失敗免責”支持機制,逐步形成覆蓋“驗證支持—種子基金—中試資金—落地政策”各環節的資金支持格局,為成果轉化筑牢資金與管理后盾。2024年至今,學校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的合同金額2.38億元。
“人才孵化+驗證服務”兩個平臺補運營斷點,構建成果轉化生態系統。建立專業化的平臺運營模式。結合學科優勢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導產業,組建涵蓋知識產權、專利代理、市場分析、法務財稅和擁有基金及投融資從業經驗的復合型專職轉化運營隊伍,聯合科研團隊建立“科學家+工程師+技術經理人”合伙轉化模式,有效破解科研團隊“不愿轉”“不會轉”的機制性斷點難題。建強復合型的人才孵化平臺。以年度概念驗證訓練營為載體,設置成果轉化實踐、企業運營管理等課程,針對性開展“科學家—企業家”角色轉化特訓,提供全方位創業輔導、產業資源支持以及一線硬科技企業真實應用場景等創業教育,構建“人才培養—項目孵化—創業賦能”創新生態系統。筑牢梯度化的驗證服務平臺。提供項目遴選、可行性研究、競爭情報分析、工藝驗證、性能測試等驗證分析服務,成果培育階段突出提質增量,強化專利布局和分級轉化策略,提升成果成熟度;項目篩選階段突出擇優補缺,通過“調查評估—項目診斷—路演評審”三級篩選機制,精準識別高價值項目;驗證支持階段突出提效增價,提供產品性能測試與商品化開發,推動技術向產品躍升;轉化落地階段突出知產變現,定制應用場景對接與商業模式設計,防范風險,實現知識產權市場化變現。
“破壁壘+促創新+強賦能”三個維度通轉化滯點,助推成果轉化持續迭代。打破產學研融通壁壘。強化學科交叉,組建多學科成果開發團隊,重點推動“醫科+工科”“醫科+信息學科”交叉融合項目加速熟化和產業化進程;強化與產業鏈上下端對接交流,促進技術成果場景創新,有效破解成果轉化產業化周期長、成果供給與企業需求信息不對稱等科研團隊“不便轉”的效能性滯點難題。促進資源整合協同創新。推行“驗證服務+市場要素”的資源整合特色模式,通過“+金融”聯動重慶市種子投資基金,對齊驗證立項項目和種子基金項目雙標準,輔導轉化項目爭取重慶市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資金支持;通過“+需求”對接校友企業、龍頭企業發布技術需求榜單,促進技術聯合攻關,為企業創新發展賦能,持續構建多要素協同下的“環高校”科技轉化生態圈。賦能區域產業發展升級。強化校地合作,推動產業精準適配,聯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六個地市構建起集驗證、中試、孵化功能于一體的全鏈條基地平臺,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實體承接載體,打通從技術到產品的關鍵路徑;根據各地市主導和布局產業差異,定向培育適配產業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成果,在各地市精準投放落地項目企業,培育孵化10家產業化公司,實現技術供給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有效對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