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決策部署,嚴格以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以崗位體系改革為基礎、以綜合評價改革為方向、以評價機制改革為路徑,不斷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有效激發教師隊伍育人動力、創新能力、發展活力。
強化師德評價,樹立第一標準。制定師德長效考核評價制度,明確考核內容、方式、結果運用,細化組織實施流程,強化師德評價實操性,讓師德考核成為規范教師日常言行和選樹優秀榜樣的有力抓手。建立師德教育、宣傳、考核、監督和獎懲相結合的系列師德評價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引進、考核、晉升、聘用和評優的首要內容,實現師德評價結果與考核評價過程密切掛鉤。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推動人才引進培養嚴把教師準入關,在試講、面試過程中注重考察思想政治情況,堅持教學水平認證、教學督導、學生評教在教師評價中的運用,嚴格落實思政教學和班主任經歷要求。印發《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健全和完善師德失范行為受理和調查處理機制,研究生導師遴選等堅持師德為先,執行研究生導師招生資格年度審核制度,加強對導師師德失范行為的查處問責力度,筑牢師德防線。
優化崗位體系,奠定堅實基礎。構建“七縱一橫”崗位體系,設立領軍團隊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人才等7個縱向人才崗位,每個崗位設置不同的聘期任務、考核評價要求;構建“1+5+10”(即1名首席科學家、5名學術帶頭人、10名學術骨干)橫向團隊運行模式,圍繞一流學科、重點實驗室等布局創新團隊,實現由個人發展向團隊發展、由單項指標評價向多元評價的轉變。打造“五種類型”成長賽道,將專任教師分為教學科研型、教學型、實驗教學科研型、實驗教學型、科學研究型5種崗位類型,每個類型設置不同重點任務和考核指標,促進人才分類發展。推行“雙軌并行”崗位模式,建立專任教師基礎年薪制、績效工資制兩條發展路徑,實行“雙軌并行,鼓勵并軌”的崗位模式管理,基礎年薪制教師科研目標要求和薪酬待遇更高,鼓勵績效工資制教師通過職稱晉升、崗位晉升等轉到基礎年薪制,同時加大人才引育等,提升基礎年薪制教師占比,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基礎年薪制教師占比從2020年的15%提高至63%。
改進評價機制,構筑有力支撐。建立基于學科特點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設置土木工程與先進材料、應用經濟學與現代服務業等六大學科群人事評審委員會評議組,分別負責各學科群的教師職稱、崗位晉升、聘期考核等評價工作。拓寬業績成果認定范疇,修訂完善職稱評聘管理辦法、崗位等級(職級)晉升管理辦法,將教學案例、決策咨詢報告、大型儀器設備功能研發和改造升級等納入代表性成果范疇,人才評價維度更加全面。在職稱評審成果認定中,對首個聘期內的預聘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出站人員業績成果起點時間放寬至獲得博士學位后,教師在職讀博期間取得的成果也可納入業績評價范圍,增強青年教師發展信心。完善全過程評價及評價考核結果運用,修訂教職工年度考核辦法,出臺關于加強年薪制人員考核評估的意見,構建“年度考核+中期評估+聘期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評估預警,在聘期考核中結合教師個性情況多維度、全方位分類分級評價。結合聘期考核結果和教師個人能力實際情況,形成下一輪聘期聘崗方案,建立動態調整、“能上能下”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個人能力,促進人崗相適。
轉變評價方式,提供明確抓手。制定教學建設類工作量計算辦法,修訂科研業績評價辦法,突出高質量導向,激勵專任教師開展高水平教學研究和承擔高質量科研項目,設立“教學成果倍增計劃”等支持項目,促進高水平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建設,激勵大成果、大平臺、大團隊產出,自主培育人才獲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人才項目等數量持續提升。推動由統一評價轉向分類評價,按照人員類別、崗位類型進行分類考核,分別制定教職工年度考核辦法、輔導員年度考核辦法、中層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辦法,明確專任教師(區分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非教師人員之間不同的評價標準。形成區分自然科學類學院、人文社科類學院和管理服務部門的不同考核評價體系,多賽道、多渠道支撐不同群體的發展方向,激發教職工發展活力。推動由單一評價轉向綜合評價,推進以聘期合同為基本考核依據,綜合考量聘期內教師的師德表現、教學實績、學術質量、公共事務貢獻等,肯定教師實質性貢獻,激發教師發展潛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